时间:2023/5/9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目前已经收了几亩地,初步测产亩均(产量)能达到多斤。”4月24日,成都市郫都区德之源大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陈果告诉记者,去年9月,成都市郫都区的“德源大蒜”首次在四川凉山州越西县贡莫镇大规模种植,7个月后迎来了丰收。这不仅“填补”了当地每年9月至次年4月土地闲置“空挡”,更成为当地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抓手,打响了乡村振兴金“蒜”盘。

试种三年规模种植有底气

“德源大蒜”在“老家”郫都保持了数百年的“稻蒜轮作”传统。换了地方种植模式还一样么?去年秋天启动规模化种植前,陈果和团队耗资上百万元在越西县、美姑县等地做了三年的试种。他们发现,在越西县尽管种植品种不同,但“轮作”模式可以保持,“当地大面积种植某作物,但9月份该作物收获后至次年4月这大半年土地基本‘闲置’。当地农民间或种点蔬菜、荞麦,亩出产不过五六百元。”多次前往考察的陈果找到了土地高效利用的“空档”。

越西县从未大规模种过德源大蒜,到底行不行得通呢?陈果和团队认真分析了土壤条件、气候条件,最后下决心“赌一把”,“贡莫乡海拔适宜,光照充足,土壤有机质含量高,这些都是种大蒜的有利条件。试种的这三年,种植面积虽不大,但产量一年比一年高,建立起了规模种植的信心。于是,年我们在当地租地亩,用来种植德源大蒜。”

首季收获三项指标超预期

经过7个多月的生长,本月开始收获时,陈果直言没想到。“初步测产亩产量超过斤,比‘老家’德源还高多斤。独蒜率能达到75%以上,这个比例也很理想。另外,这批蒜的均匀度非常好,直径普遍在3厘米左右,这是比较受消费者欢迎的个头。”陈果说。亩产斤能带来多大收益?“今年新鲜蒜单价比去年同期略高,以目前5元一斤计算,销售额大约是元。扣除蒜种、农资、人工、管理成本,每亩收益大约元。”陈果介绍道:“新采收大蒜后续还要经过分选、晾晒,然后进行多渠道销售。”

虽然多斤的亩产量比德源高出不少,但距离行业“峰值”还有差距。陈果分析说:“去年那边下了几次雪,气温比往年同期低;前季作物吸肥力很强,导致后一季土地比较‘瘦’,这是之前没考虑到的。”陈果表示,要想提高亩产量,除了把水肥管理做得再更科学一些,还要在土地平整和改善灌溉上做文章,“一来适应机械化播种和采收,二来高效保障大蒜生长所需水肥。”

巩固成果乡村振兴添抓手

年11月17日,四川省政府批准凉山彝族自治州越西县等7个国家级贫困县摘帽脱贫。至此,全省88个贫困县全部“清零”,实现脱贫目标。去年,德源大蒜在越西县的种植范围分布在贡莫镇汉扎洛村、贡莫村和布吉洛村,三村相邻种植总面积亩。在这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节点,德源大蒜在越西县交出的成绩单为当地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力。

“过去,大规模种蒜的种子处理技术、播种技术、水肥管理技术、销售渠道都不具备,所以我们一般在自留地上种一点蒜用作家庭食用。没想到德源大蒜在我们这儿长得这么好。”贡莫镇汉扎洛村村民吉克伟布子告诉记者。据悉,包括吉克伟布子在内,这一季当地三个村近位村民加入了德之源大蒜专业合作社参与大蒜种植,共获得劳务报酬约20万元。

陈果表示,第一季的丰收只是起点,今年秋天打算扩大种植规模,“初步计划在德昌县、普格县等地增加三至五个基地,把种植面积增加到亩左右。同时为当地农民提供大蒜种子、培训种植技术、联系销售渠道,带动他们加入种植队伍,增加家庭收入,为当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振兴贡献绵薄之力。”

记者观察

延伸产业链德源大蒜也在变

德源大蒜种植历史超过年,多年来一直扮演着“种蒜”的角色,主要用作下游独头蒜种植的优良蒜种,过去主要销往云南等地。去年,德源大蒜“破天荒”大面积种植在凉山州,既助力当地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时也是德源大蒜壮大自身产业链的“主动出击”。

近年来,德源大蒜的种植模式正在变革。“目前,德源大蒜的种植面积大约1万亩,产量约1万吨左右。要想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传统的一家一户种植不能满足需要,迫切需要打破田坎界限,进行规模化种植。”德源街道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我们正在探索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社的模式,由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社进行规模化种植,统一销售。”过去东林村居民以散居为主,近几年通过“拆小院并大院”,农村人居环境大大改善,公共服务配套越发完善。不过,集中居住后住家距离蒜田越来越远,规模化种植也成为必然趋势。

同时,将土地流转给合作社种植也是适应当下人口结构变化和落实土地“非粮化”的现实需要。随着村里年轻人大多留在城里工作,“不会种地”已是常态。规模种植解放了劳动力,避免了各家“单干”带来的“非粮化”风险。对村民而言,既可以外出务工挣一份土地租金外的薪水,也可以加入合作社就近务工增加收入。

陈果是东林村大蒜规模化种植“第一人”。年5月,陈果从钱塘江畔的杭州来到郫都,成立“德之源”大蒜合作社,流转土地近亩,打破了过去的田埂,进行标准化农田改造,“并小田改大田”推行适度规模化种植,使得生产效率大大提高。“从节省人力的角度说,起码是80%以上,生产效率是过去的十倍不止。”陈果告诉记者:“过去一个人照看4亩田,现在可以管50至70亩(田)。”

合作社成立后开展技能培训,培养种田能手,大大降低了人力成本。同时,农资成本也大大降低,过去家家户户散购农资,但合作社与农资源头供应商展开合作后,这方面开支节省了35%左右。减少使用农药、化肥也有效保护了土壤。而打破田埂扩大种植面积,也带来了亩产量的增长。

以亩产论英雄,陈果“种”的几百亩田,亩产值得到大大提升,“首先,规模化、机械化种植后每亩田的成本下降了大约元,特别是劳动力成本降了很多。另一方面,采用新的农资和田间管护后,大蒜收入每亩较过去增加元以上;水稻这一季的收入也增加不止元。因此,每亩田的年收益增加大约2-元不等。土地流转用于规模化种植,也提高了抗风险能力。前几年曾出现大蒜收购价格大幅下跌情况,村民为此遭受不小损失。合作社规模化种植,有助于提升议价能力,维护种植户利益。

“我们希望通过三至五年的培育,逐步形成德源种子蒜基地——市州商品蒜基地——就近衍生品加工的产业模式,进一步提高德源大蒜附加值,擦亮德源大蒜‘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名片,打响乡村振兴金‘蒜’盘。”郫都区德源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

华西社区传媒记者李玥林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zl/pgzl/4728.html
------分隔线----------------------------